2018年的两段记录

整理写的东西,发现18年的这几天,写过这么两段话,当时在 Vegas 参加 AWS re:Invent。

第一段是关于在中国做 to B。

中国做 to B 相比美国难做(重且周期长),是因为中国目前不是一个契约社会,是一个感情社会。很多客户在接受 B 端企业服务方面,还处于婴孩期,倔强任性,什么都要,无视契约,过度重视服务方表现出来的投入力度,即感情分。当然这些客户会随着发展成长起来,很多区域已经有这样的趋势。

第二段是关于在集团公司里面搞阿米巴解决中后台价值难评估问题。

做公司内部平台、中台等支撑业务会碰到很多问题,通过内部结算来体现价值,来确定投入规模,让财务、HR来横向协同、处理集团各事业部和平台中台部门的结算,是很难做好的。不懂技术,在冲突问题上,很难有大的规划,来定夺取舍。一个大公司,平台中台帮助业务做大,然后从大的业务获得更多的财务回报,来保障研发,从而让企业新增的小业务能够直接享受这些研发成果,助力新业务创新,这是平台中台的根本。如果业务做大了后,认为支出过高,便用安全、投入、需求响应等理由投入人力自研基础组件,去重复造轮子,企业的平台中台很难做好,毕竟出不了成绩,决策层会不认可。后果是小业务基本很难起来,最后可能变成了大业务有钱可以做内部创新,集团公司层面的业务创新却因为部门结算成本的问题越来越难做。解决集团公司平台中台技术协同问题有两个解,一个是横向技术管理,如公司确定CTO或者建设技术委员会,并且给予充分授权。二是打破集团公司内部的各个山头,让技术管理者能够跨部门,在业务、平台中台之间周期调派,让大家开放起来,而不是守着、扩充着自己的势力范围,生怕别人进来占了自己的自留地。

两年过来,新的感想。第一段,不是契约社会只是一个角度,相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,我们的「商业社会」发展不充分,在很多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、上下游意识,尤其在知识产品上。因而企业要么付费意愿弱,觉得这服务不值,要么宁愿一杆子捅到底都自己做,成本虽高但觉得安全。未来企业愿意购买服务来提升自己的商业效率一定是主流,比如充分竞争的零售行业企业付费意愿已经很强。看好 to B,尤其细分领域的 SaaS 服务。

第二段,财务算清是必要的,但目标是让前台业务的财务状况更清晰,看清业务才能更好决策发展方向。中后台完全按照内部结算来评估价值,可能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大很多。扪心问,一个企业什么时候会对中后台做强成本考核?是不是前台业务发展变缓甚至停滞的时候?回想起杰克韦尔奇在「商业的本质」一书里写的企业面对创伤如何补救的一条建议:

摆脱困境的确并非易事,但如果留不住那些最优秀的人才,你永远不可能摆脱困境。因此,在公司面临困境之际,领导者不要在本能驱使下裁员降薪,而是要逆本能而动,采取一些鼓舞人心的举措,短期性的措施如涨薪,长期性的措施如根据其业绩表现给予更多的公司股份,也就是说要尽量想办法留住人才,而不是减少人才。